論電視媒介的儀式傳播功能
——以央視春晚為例
趙紅勛 賴黎捷
【摘要】央視“春晚”作為中華民族集體的廣場式狂歡,它的儀式功能已被符號化,象征幸福、美好與團圓。“春晚”的成功凸顯了電視媒介強大的儀式傳播功能,確立了“共同在場”的群體認同,增強了歸屬感和認同感,加強了電視觀眾之間的情感互動與溝通,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傳承了優秀文化。
【關鍵詞】 春晚 儀式傳播 議程設置 共同體 媒體奇觀
每年的除夕之夜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以下簡稱“春晚”)都會于晚八點準時和電視觀眾見面,“春晚”作為廣場狂歡的一種儀式,已經成為了春節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它是對春節典禮儀式的延伸,成為了集體儀式的符碼與象征——民族歸屬與文化認同。約翰·費斯克認為,儀式就是“組織化的象征活動與典禮活動,用以界定和表現特殊的時刻、事件或變化所包含的社會與文化意味。” [1]春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盛大節日,它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并把全世界的中國心凝聚起來。在春節這個典禮儀式中,“春晚”是電視媒介儀式傳播的一種符碼,通過電視媒介的儀式傳播建構了中華民族的身份與文化的認同,同時“春晚”還讓人們欣賞到了趣味文化。“趣味文化的功能在于為生活提供娛樂、信息并美化社會,表達了趣味和審美的價值和標準。” [2]
電視媒介的儀式傳播產生了“去區域化”的現象,跨越了時空的界限,確立了“共同在場”的群體認同,讓不曾謀面的觀眾進入儀式的盛宴之中,共同感受節日的慶典,以達到加強社會團結、增加集體情感、整合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同時“春晚”文化構成了中國人生活世界的“世俗神話”,并成為了一種“不斷延續”的文化奇觀。
一、“高語境”:議程設置的文化土壤
人類學家霍爾說過“在高語境文化中(土著美國、拉丁美洲、日本、中國和朝鮮),人們在經歷信息網絡資源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同質性。由于傳統和歷史因素,高語境文化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動不大。”[3]我國的“高語境”主要是指,在社會主義媒體強大的宣傳下,高密度的受眾之間受到“集體意識”影響較大,受眾的意識與思想很容易被“同質化”的一種文化場域。
“春節聯歡晚會作為一種電視形式進入中國人的家庭,這與其說是對傳統家族觀念的認同,不如說正是因為傳統家族儀式所連接的天、地、神、人的觀念及其實質在現代社會中的衰落,它所留下的結構性空缺被電視予以填補,才使得晚會成功地鑲嵌到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中。” [4]電視媒介在“春晚”的儀式傳播過程中,為廣大的電視觀眾設置了議程。“大眾傳播做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 [5]“春晚”的氣勢恢弘,歌舞是必不可少的節目。電視媒介通過報道歌星、節目等為電視觀眾提供了話題,如通過報道周杰倫在春晚的彩排情況,讓觀眾提前能夠了解到春晚的點點滴滴;報道趙本山的小品的相關內容為觀眾設置了與“小品大王”相關的話題;“春晚”作為一臺晚會,起著串聯作用的主持人也是大家談論的對象,如今年的男主持人還會是朱軍嗎,董卿是否繼續擔任春晚的主持人,張澤群還會念賀電嗎等等,可以說春晚的主持人歷年變化不大,因為“春晚”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晚會,穩定性較強,不論是從主持人的業務水平、經驗、氣質或舞臺感覺來說,朱軍、董卿、周濤都是“春晚”最合適的主持人。
“春晚”讓電視觀眾提前感受節日的氛圍,了解慶典的內容。“春晚”的播出是一次重大的媒介事件,它是國家級的一次重大的媒介盛會,關注度極高,表現出了對時間、空間的征服。麥奎爾認為:“在特定的一系列問題或論題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問題或討論,在一段時間內將日益為人們所熟悉,他們的重要性將日益為人們所感知。” [6]我國“高語境”的文化環境為“春晚”設置議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與文化空間。
二、集體儀式:情感溝通的重要橋梁
收看“春晚”成為了除夕之夜電視觀眾的集體儀式,成為了觀眾情感溝通的心靈雞湯。“春晚”的直播使得觀眾的參與性增強,營造了“共同在場”的節日氛圍。當觀眾聚集在電視面前觀看“春晚”的時候,他們打破了時空的界限,在“春晚”所營造的“文化場域”中來共同接受信息、享受娛樂、體驗情感的互動。雖然觀眾不能面對面的來暢談節目的內容,但是他們可以通過電視媒介所創造的“共同空間”來一起感受,通過觀看共同的節目內容來一起歡笑。電視媒介通過提供的媒介事件賦予觀眾極大的參與性,增加情感的互動、交流與溝通。比如觀眾在觀看小品《同桌的你》的時候,大家都會因為某些個性、時尚的話語來大笑的時候,這種笑幾乎是同時的,觀眾的表情除了是和小品的內容互動之外,更重要的是觀眾與觀眾之間的情感與心靈的互動。電視的直播可以讓觀眾“共同”見證美好、歡樂的時刻,同時也是我們對圣神價值中心的體驗。
通過“春晚”這個集體儀式,加強了中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溝通。從語言上而言,“春晚”以普通話為主,但是每年的春晚都會有各個民族的方言展現在電視觀眾面前,這體現了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語言風格的表達,同時也是增進民族情感的有力象征。如今年的“春晚”榮獲特別獎的就是五大民族歌舞《幸福大家庭》,這個節目是各個民族之間情感交流的一個重要的體現。
電視媒介的儀式傳播功能在情感溝通方面表現為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主要來源于心理的力量。比如通過“春晚”,使人們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產生強大的自豪感、榮譽感,同時也勾勒出一幅幅民族團結、國家繁榮、孝敬父母等和諧盛世的圖景。“有必要按時定期地強化和確認集體情感和集體意識,只有這種情感和意識才能使社會獲得其統一性和人格性。這種精神的重新鑄造只有通過聚合、聚集和聚會等手段才能事件,在這些場合的個體被緊密地聯合起來,進而一道加深他們的共同情感。” [7]“春晚”舉辦的周期性,加強了民族的情感溝通。電視媒介在儀式傳播的過程中,提供了共同的話題,形成了情感互動的文化場域,讓人們圍繞著這樣的一種集體儀式來進行情感的交流,增強集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讓個體與集體同呼吸、共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