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擇校
關于擇校,當年我也為此糾結過。我的感覺是,與其說是在選擇學校,倒不如說是在選自己。重要的不是學校好與壞,是否有名,關鍵在于這個學校是否適合自己。這么說可能不好理解,舉個例子吧。當年我一直糾結是考北大還是人民大學。這兩個學校是完全不同的,北大的題目更加靈活多變,更要求你自我發揮,而人民大學更加重視你基礎知識是否牢靠,這一點想想人大的那些老師就知道,郭慶光、方漢奇、喻國明都是我們專業領域的大牛,他們出的書都是考新傳的孩子們必讀之教材啊。另外,北大的老師與國外交流的比較多,研究的方向大多是新興媒體,而人民大學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的培養。我個人而言的話,不喜歡拘束,直白點兒就是不喜歡死記硬背的東西,更加喜歡能自由發揮,所以選擇了北大。我記得那時候跟一個高我一屆考上人大新聞系的朋友開玩笑說“考人民大學只要把郭方喻陳的書背過就行了”。所以,我的經驗是選擇學校時一定要找適合自己的,不要盲目跟風,也不要妄自菲薄。
另外,選擇學校時還要考慮到這個學校的招生情況,歷年的報錄比、就業前景等等。我的建議是盡量報招的多一點的,這樣比較保險。比如武大、中傳、暨大這樣的,當然招的多報的也多,炮灰幾率也是很大的。像北大這樣6個方向只招15個的學校還是慎報,我當年大概腦子進水了吧,哈哈。。。哦對,如果是男生的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報一些名校,說句實話,咱們這個專業女生太多,因此在錄取的時候男生就成了香餑餑,據說復試的時候老師看到男生都兩眼放光,唉,性別“歧視”呀。。。
2、選專業
專業的話不同學校分類不同,大概也就幾種,新聞、傳播、廣播電視、媒介經營與管理、廣告、編輯出版、國際新聞。一般來說的話主要分類是新聞和傳播。新聞的話實踐性更強,傳播更重理論,這個就要看個人實際情況來決定了。每年報傳播的人數比較多,這里面還包括難以數計的跨考大軍,畢竟咱們的專業跨考門檻比較低,也就是說沒啥技術含量,是個人只要用心都能學會。北大的新聞傳播各個方向初試是分卷的,所以選擇哪個專業是要早早決定的,也有的學校是合卷,初試過了之后再分卷,比如武大。這些,都要孩子們自己去衡量了。
3、專碩還是學碩。
這個問題,其實也是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決定的。兩者的差別簡單來說,學碩是研究型的,專碩是實踐型的。我報的是學碩,其實現在想來當初應該報專碩的,畢竟咱們這個專業的實踐性較強。另外,聽北大一學姐說,北大的老師越來越重視專碩的培養,具體表現我就不在這里細說了,想必,專碩是未來的大趨勢吧。但是,專碩的學費比較高,貌似也沒有獎學金,大家根據實際情況吧。
4、老師信息
其實咱們文科考試沒有死答案,只要你能自圓其說,也沒有誰對誰錯之分,但是卻又分數高低之分,原因就在于你的答案是否能被老師接受。不用我說各位聰明絕頂的孩子們也知道,你的觀點跟老師的越接近老師越喜歡,因此,老師的研究方向、出版的著作、發表的論文、微博博客人人里的言論就成了我們獲悉老師觀點的絕佳選擇。這些信息都是需要我們時時關注的。
以上是復習之前我們要做的一些前期工作,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些工作是必不可少,其重要程度甚至是可以和復習比肩的,所以,要重視啊。
Ok,接著說。
5、正式復習
政治英語我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高分們的經驗,肯定比我的好,哈哈。我就啰嗦一點,我個人感覺沒有報輔導班的必要,因為考研是個自學的過程,更加注重自己的思考和領悟,雖然報個輔導班可以有個老師點化點化,但是,這會弱化你自己的思考。只是建議啊,大家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專業課的話,我覺得考研不是在考你死記硬背的能力,老師也不需要這樣的研究生,關鍵在于自己的思考,一定要多動腦子。
(1)看書
咱們專業的必讀書不用我多說,郭慶光老師的《傳播學教程》,這本書是可以用來直接答題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一定要認真看。個人感覺要看兩遍,復習之初看第一遍,認真看,做筆記,要理解。第二遍放在后面,差不多11、12月份的時候,用來背,還是那句話,理解的基礎上背,切忌死記硬背?磿臅r候,不能只看知識點,一定要有一個連貫的邏輯。舉個簡單的例子,咱們專業有個理論叫“沉默的螺旋”,你不能只知道這個理論是什么,還要知道這個理論提出的背景、核心觀點、與其他理論的關聯、他人的評價、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和適用性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自己用心去理解的。其他的必讀書就要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就不多說。另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看一些相關的選讀書,但是切忌狗熊掰棒子,浪費寶貴時間。
北大是不指定參考書目的。有個叫逆轉錄猴子的師兄推薦的書是最全的,回頭貼給大家看下,但是個人認為我們沒有時間看那么多書,所以就要通過分析歷年真題,來判斷出題老師和出題重點。
推薦書目與資料: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必看;經典,基礎,但不能只看這本,而且年代有些久遠了。復習初期用來入門,后期選擇整理可以直接用來答選擇題)
許靜《傳播學概論》(必看;北大老師自己的書,之前考過里面的組織傳播,小群體,豐裕媒介和匱乏媒介等)
羅杰斯《傳播學史》(必看;有利于了解傳播學的整體發展脈絡)
劉海龍《范式與流派》(強烈推薦!非常詳細清晰地闡釋了理論的來龍去脈,也介紹了最新的理論發展和融入作者個人一些思考,很有啟發性)
吳靖《文本機構與受眾》(必看;北大老師自己的書,很有深度,啃起來略費勁,考過多次);《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吳老師課程的參考書,補充文化研究這一塊的理論知識)
石義彬《單向度內爆超真實》(必看;批判學派必須掌握)
胡泳《人人時代》《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和公眾討論》(必看;胡泳老師一直是我最喜歡的老師,而且他的書不用多說也知道是重中之重啊。。。媒介與政治、公共領域、新媒體等等 講述很詳細,超級有內涵)
楊伯溆《全球化》(必看;這本書比較難找,市面上貌似買不到了,我是在圖書館借的,雖然寫的比較早,但是在今天看來還是特別有預見性和深度的,每年出題重點,就算不直接出題,用楊老師的理論來答也是超級加分的。。)
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卡斯特的觀點不可以不知道)
袁方《社會學研究方法》(必看;每年必考方法題)
《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特輯》 (里面收錄的老師的論文,但是只看這些還不夠,有余力的話可以把老師的論文都收集到,把每個老師的觀點都整理出來)
以上是必看書目,北大考試范圍很廣,像什么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都涉及,我們不可能把書都看了,我當時取巧就去網上搜一些選看書目(比如《想象的共同體》、《烏合之眾》、《娛樂至死》《文化與帝國主義》等)的書評,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傳媒人論壇《新聞傳播學考研熱點解析》(北大傳播的專業二主要是考理論的應用,每年的熱點事件都是考試的重點)
(2)做筆記
我這個人比較懶,不喜歡做筆記,看了這么多書,也只有一本筆記。筆記不能做完就放到一邊,要隨時拿起來看看,熟悉、記憶。我看書的時候更多的是理解,然后把自己的的理解用關鍵詞寫下啦,個人感覺做筆記的最高境界是能把一本書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整合成十幾張紙,切忌抄書。
另外,就是等把書系統的看一遍之后,要有一個關于專業課的邏輯圖,可以按理論、人物、時間、派別等進行分類,從不同的角度將知識連貫起來,形成一種知識系統。我個人比較喜歡畫樹狀圖,可以把各個知識點連接起來。大家也可以試試。
(3)期刊雜志
期刊雜志、老師論文是一定要看的,也是需要做筆記的。一方面這里面有最新的研究結論,另外通過看論文可以學習其中的表述方式,邏輯關系等等,幫助自己在答題時可以有邏輯的組織語言。推薦:《傳媒》、《國際新聞界》、《新聞與傳播》、《南風窗》、《南方周末》等等。
(4)社交媒體
要利用好互聯網資源,不要死讀書,要緊跟社會,關注老師微博、博客、人人等社交媒體,了解老師觀點,我當時每天都會去看老師的動態更新,把他們的關注點記下來,查查相關資料。比如有一陣子楊伯溆老師總是發一下關于健康傳播的微博,后來就轉移了注意力,我當時把關于健康傳播的論文找來看了看,然后整理成一個專題,結果今年就考到了這道題。
當然不僅要關注北大老師的,一些業界名人的社交媒體也要關注,還有就是每天的熱點事件也要關注。不能只是看,一方面看看別人對此事件的看法,另一方面要自己嘗試著用一些理論去解釋。
(5)其他
有的孩子在寒假就問我“學姐,我現在看書會不會太晚啊”,學姐只能說,好孩子,學姐暑假的時候還在玩呢,沒想著看書。學習不在于時間的多少,而在于效率。我們在復習的時候,可以說,我們寢室是睡得最早起得最晚的,但是我們在圖書館效率很高,有的同學早晨6點就起床,晚上12點還不睡,這樣不好,白天會很困的,所以一定要保證睡眠,早晨7:30起床,晚上11點就該睡了。
計劃很重要,一定要做好復習的規劃,不用詳細到每天,但是每個星期的計劃一定要好好做,認真按時完成。有個學妹問我,學姐,我的計劃總是完不成怎么辦,我說,那就少做點計劃。制定適量的計劃,每天留出一點時間讓自己回顧今天的復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
考研,心態很重要,切忌患得患失。與其把時間放在胡思亂想“我要試考不上怎么辦”上,倒不如多看兩眼書。另外,復習期間,一定會有壓力,心情不好或者復習不下去時,一定不要硬逼著自己看,可以找同學聊聊天,出去逛逛街等等。我們那時候的消遣方式就是出去ktv唱歌,經常唱一下午,玩的很high,不過,玩過之后趕緊調整狀態,投入復習。
我最后要強調的是,復習不是一個人的戰斗,要多與同學交流溝通,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千萬不要覺得我們是競爭對手,處處設防,這樣只能兩敗俱傷。我們幾個玩的好的朋友總是在一起交流心得,分享信息知識,相互幫助。學習要先學做人。
文章來源:傳媒人論壇:http://www.cityebao.cn/bbs/read.php?tid=32752 |